新零售模式崛起,不同階段的零售迭代
據銷客多小編觀察最新發現古往今來,文化意識和生活方式一直在變化,零售渠道也一直在迭代,從物以類聚到人以群分,用更新更高效的流通方式服務生活。伴隨渠道升級會形成:新商品體系,新消費人群,新消費場景、新數據系統,新組織管理。
第一代線下零售:百貨、商超、購物中心、便利店、專業賣場、連鎖渠道。
第二代線上零售:平臺電商、垂直電商、O2O平臺、社群電商、媒體電商、微商。
崛起中的新零售:連鎖便利店、無人零售、辦公室貨架、自動售貨機、SPA(自有直營品牌)、盒馬模式。
美國近200年來,工業和信息化很徹底,零售信息化和商品流通網絡成熟高效。中國積累時間短,30多年來,受限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管理方式,流通網絡不夠成熟,效率還是低。
第一代線下零售,毛利水平基本在20-30%, 聚貨流通是核心,凈利率1%-5%不等,由于運營粗放和形態過時,對比零售坪效,渠道效率要比美國日本低很多。
第二代線上零售,依靠互聯網信息化和獲客的網絡效應,形成平臺和垂直兩種模型,邊界越來越不明顯。
網絡效應:平臺的雙邊邏輯,需要更大流量,更好商家,更優匹配,更高效轉化,技術的功底,有了流量和交易規模,就有了影響力和盈利擴張的基礎。
規模經濟:垂直的邏輯,靠互聯網產品各種方式低成本規模獲客,打破傳統依靠開店,線性獲客擴張的固定成本。線上聚合訂單垂直零售,從而優化供應鏈,優選商品,賣貨賺錢。
看上去流量競爭日趨激烈,線上被平臺壟斷,線下傳統實體積累深厚,但其實每7~10年,一代人的文化傾向和生活方式都會變化,人也一直都在逐新求變。
第三代零售形態崛起,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重構商品結構和購買場景,用新技術和數據提高渠道效率。最近有一些比較熱鬧的新形態:
新型便利店,自動售貨機,辦公室貨架,無人零售
這幾個新渠道,針對基本相同的人群,相似的生活消費習性和喜歡的產品,在工作生活的不同場景中,以不同形式賣貨。下面就從幾個維度來分析他們發展的一些可能性。
四個新渠道崛起的幾個基本因素:
需求端:存量效率低,增量有空間;整體人群消費需求增加,以及對某些品類需求增長,如零食。
供給端:商品更新更好,供應鏈優化,流通體系成熟。
購買場景:更合理,更便捷。
密集度:沒有集中度就沒有真正的產業升級,能產生密集度和規模化是零售生產利潤,形成壁壘的核心,因為密集度會帶來:
1、供應鏈成熟,運營效率提升,毛利提升,從而提升利潤
2、形成渠道品牌溢價,輸出品牌、供應鏈和管理,開放加盟模式迅速規模化盈利。
最終利潤來源:
1、賣貨
2、加盟
3、廣告
4、增值服務
下面來對比一下典型的新崛起零售渠道:
自動售貨機、共享貨架
日本:自動售貨機商品SKU~6000種,500萬臺,人均23人一臺,人均年消費3000;
美國:平均35人一臺,總共650萬臺;
中國:國內目前有23萬臺自動售貨機,人均6500人一臺, 90%左右是飲料機,市場空間可能有1000萬臺。
辦公室共享貨架挑戰在于,人們對貨架沒有忠誠度,也不在乎品牌,只是單純想掃碼買吃的,但頻次足夠高,需求足夠剛。這個渠道運營的好,會替代一部分超市,零食電商和便利店的需求。
看市場空間,國內企業5000萬,一、二線城市,有1億左右可target的用戶,早期最適合的核心寫字樓有2000-3000,企業終端貨架容量10-20萬,日流水50-80,早期有10-30億的市場空間。
目前的player靠前的有上千的貨架量,到上萬時就是本賽道競爭,再擴張就切到了其他幾個新零售渠道競爭。
從供給端看擴張可能性:
起步容易,場景剛需,也許它們目前不需要場地租金,以后也不會被收;但最終還是要有成熟的后端供應配送體系,到了一定規模后的競爭就是和其他幾個新渠道的競爭了,供應鏈、選品、數據系統能力,用戶ID信任體系,商品運營水平,復購, 融資,競爭激烈。
投資價值:
融資能力,一線推進執行速度,商品運營策略,選址邏輯和對用戶心態的理解都很重要,也許投得早或有大體量資金和后端資源值得參與。
無人零售
市場空間:現階段一二線城市流量更適合,能創造一部分增量市場,未來會成為一種新的零售補充渠道,但目前與傳統渠道相比優勢不大。
需求端: 一個無人便利店可以吸引我經常購買的因素:
1、商品有剛需大眾,也有新品升級,對便利店里日常需要的商品有替代性,比如進口零食,日系個護;
2、付錢買貨足夠便利;
3、在我們日常停留會產生突發需求的活動范圍。
供給端: 一定地域內的運營模型相對更標準,容易快速加盟擴張復制;可以進入的場景更多,會帶來新流量;日流水2500-3000,10w-20w/個投資額,毛利率35%。
無人便利店和其他形態的新渠道,前端搶占的是同一批流量和消費需求,后端要構建的是一樣的供應管理體系,只是有了一個低壁壘快速起步的方式。一代人的生活場景5年內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可布局的位置有限且和傳統競爭優勢不明顯。復購對地理位置和商品運營的要求很高,很多適合的場景租金和入場費還是一個成本。
便利店,自動售貨機,辦公室貨架,無人零售,這幾個新渠道要做成一個1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前端競爭的是同一批用戶,后端競爭的是避不開的供應鏈,系統和運營能力,發展過程中要面對同樣的資源、人員、資本的競爭。策略、速度和管理能力綜合決定了成敗。同時還需面對傳統零售巨頭和互聯網巨頭的競和關系、星巴克、阿里、京東、美團......
獲取流量的新方式層出不窮,新渠道一直都有機會,只有逐新求變的人群,不斷演化的文化,點滴革新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望把握時機,打破巨頭資源壁壘,不斷壯大的零售新星。
推薦熱門文章:
本文經授權 由易分銷發布,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cctviv.com/college/news/2284.html
《免責聲明》如對文章、圖片、字體等版權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