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經濟實體和文化實體的雙重作用
此次欺詐事件發生在中國金牌供應商身上,反映了海外用戶對阿里巴巴和金牌供應商的信任。然而,阿里巴巴不僅沒能善待這份信任,反而雪上加霜,借由自己的平臺將中國的“騙子”形象遠播四方。阿里巴巴的社會化責任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
商界征戰殺伐,歸根結蒂是人性的驅使。經營企業就是做人,做人需要哲學,經營企業亦不例外。一代傳奇人物李嘉誠總結一生的經營智慧,告誡后人,他成功的三個要素之一就是誠信。李嘉誠生長于儒家文化尚未斷層的中國民國時代,儒家鼻祖孔子就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是的,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家公司,沒有誠信,是走不遠的。
我們固然可以理解作為一家大型企業,阿里巴巴發生諸如內鬼勾結外賊的丑聞實屬在所難免。然而,為自己找理由顯然不是阿里所應為。因為,阿里巴巴于中國社會的意義已非尋常企業可比,其社會化企業的身份使得阿里巴巴負有提振世風、正本清源的使命。尤其在眼下這樣一個精神荒蕪、道德淪喪,到處充斥著壟斷、暴力、欺詐與爭奪的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見慣了世界罕有的巨額公費支出、致殘兒童行乞、物價房價瘋漲的中國人,如果說內心還保有一份信任、希望與溫情的話,那便是對以馬云為首的那些出身民間、一路坎坷卻創造著神話并始終富有產業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陽光企業家們。而當人們的厚望被丑聞無情地擊破時,憤怒、質疑、討伐甚至謾罵一并襲向阿里巴巴也是正常。古語講:哀莫大于心死。阿里巴巴與馬云能否重拾人心,關鍵在于是否能夠以此為鑒,認真對待。而在此次事件中,媒體應該反思的是一味地口誅筆伐顯然不利于事件的解決和企業的成長,逞一時口舌之快很可能會斷送了當代陶朱公的命運。
誠信缺失,與機制無關
自今年2月21日,馬云自曝家丑以來,輿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導致阿里誠信缺失的原由上。除了管理上存在漏洞之外,部分媒體認為阿里巴巴誠信機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應該說,后一種看法不客觀也不深刻。1999年成立的阿里巴巴,一直致力于誠信機制的建設。目前,阿里巴巴的誠信機制由誠信保障服務、信用搜索、投訴舉報、商家認證、交易安全工具和誠信課堂六個部分組成。其中,商家認證和交易安全工具是兩個重要關口:前者是賣家進入阿里巴巴的第一道門,企業需要通過嚴格資質認證才能進入阿里巴巴平臺,一年后還要進行再審;交易安全工具則在交易的最后一個環節為買家把好了關,阿里巴巴推出了保障合同交易和支付寶擔保交易兩種方式。同時,為了照顧外國用戶的使用習慣,阿里也與老對手PayPal展開了合作。可以說,阿里的誠信機制已經比較完善,為什么還會出現欺詐事件呢?哪幾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首先,問題出現在上述的商家認證和支付兩個環節。毫無疑問,參與此次欺詐的銷售員工為了追求業績而故意放松了對賣家資質的認證與審核,阿里的大門一經打開,騙子與正規企業便一道涌了進來。支付則是行騙得以最終實現的關鍵環節,也是最后一環。騙子公司鉆了國內用戶與國外用戶支付習慣存在差異的空子。據悉,此次受騙買家的受騙金額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本刊記者從阿里巴巴客服中心了解到,大陸對海外轉賬:每筆交易限額,普通即時到賬為2000元;已申請數字證書的即時到帳為20000元;支付寶擔保交易為100萬元。也就是說,如果使用支付寶擔保交易,上述受騙金額在限額范圍內,而交易過程也會比較安全。然而,國外用戶的支付習慣與中國存在巨大差異,以美國為例,由于信用體系已經相當完善,美國人民習慣使用信用卡支付,僅在易貝平臺上購物時才會使用PayPal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涉及到全球交易,則習慣于使用西聯匯款。由于此次涉嫌欺詐的交易均為小額交易,因此海外用戶放松警惕、缺乏防范意識也是行騙得以成功的一個原因。
由此看出,阿里巴巴“欺詐門”事件歸根結蒂是人出了問題。
從大環境來看,阿里巴巴的“欺詐門”事件凸顯了阿里巴巴B2B業務的增長乏力,被馬云重金聘請于2006年年底入職的衛哲急于交出漂亮的成績單而最終選擇了劍走偏鋒。B2B業務本身的特性決定了,當國際信息流變得愈加透明時,國際B2B網站的價值會逐漸削弱。而2009、2010兩年,受經濟危機、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增值稅退稅減少等因素影響,阿里巴巴平臺上的出口業務銳減。同時,它也正遭受著來自其他B2B兄弟公司的夾擊,比如馬可波羅。以上三股合力壓在阿里巴巴的員工身上,公司從上到下都存在著焦慮感,這也是導致部分員工監守自盜的原因。
社會化責任,惟阿里巴巴是瞻
阿里巴巴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企業,而是一個社會化企業。社會化企業意味著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社會各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影響,看看以下的數字就知道了:阿里巴巴擁有來自全球2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5600萬名注冊用戶。去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在中國B2B市場占71.3%份額。此次欺詐事件發生在中國金牌供應商身上,這也恰恰說明了海外用戶對阿里巴巴和金牌供應商的信任。然而,阿里巴巴不僅沒能善待這份信任,反而雪上加霜,借由自己的平臺將中國的“騙子”形象遠播四方。阿里巴巴的社會化責任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張周平對本刊記者說:“對于阿里巴巴來說,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要加強對員工的思想教育、嚴格監管并賞罰分明”。正所謂,沒有內鬼,哪來的外賊。只有阿里巴巴自身固若金湯,任憑外界的騙子騙術再高明,也斷無可乘之機。
除了加強內部管理,阿里巴巴還需要對B2B業務進行新的開拓。只有找到B2B業務真正的藍海,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銷售人員的壓力。支付寶媒介經理王子凌對本刊記者表示,阿里巴巴正在打通B2B與淘寶的管道。目前,無名良品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美國光速創投總經理宓群對本刊記者說,內貿將是B2B業務的長期主流。這也順應了國家以內需拉動GDP的政策導向。因此,接下來,阿里巴巴應該著力的是1688.com。而隨著出口的升溫,支付寶應該繼續征戰國際支付市場。
目前,在門戶網站,阿里巴巴“欺詐門”事件已與致殘兒童行乞、兩會召開等重大社會新聞相提并論。因此,無論是馬云還是阿里內部員工,應該重視的不僅僅是誠信問題給公司的業績帶來的影響,更加應該借此看到自己作為一家社會化企業,對社會的誠信建設與維護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次事件是對阿里巴巴的一種鞭策,相信阿里巴巴和馬云定能以此為鑒,發揮她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和文化實體對社會的雙重作用。
背景:今年2月21日,馬云在給阿里員工內部的公開信中表示,阿里巴巴B2B公司的中國供應商簽約客戶中,部分客戶有欺詐嫌疑,直銷團隊的一些員工默許并參與協助騙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臺。對此,阿里巴巴成立調查小組,發現2009、2010年分別有1219家(占比1.1%)和1107家(占比0.8%)的“中國供應商”客戶涉嫌欺詐。阿里巴巴對該事件的處理結果是關閉全部2326家涉嫌欺詐的“中國供應商”客戶,并已提交司法機關參與調查。同時,批準了B2B公司CEO衛哲、COO李旭暉引咎辭職的申請,原B2B公司人事資深副總裁鄧康明引咎辭去集團CPO,降級另用。
本文經授權 由易分銷發布,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cctviv.com/college/news/1495.html
《免責聲明》如對文章、圖片、字體等版權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