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換帥 B2B變軌急需新一輪服務創新
2月21日下午,國內最大的B2B公司阿里巴巴宣布,為維護公司“客戶第一”的價值觀及誠信原則,公司清理了逾千名2010年涉嫌欺詐的“中國供應商”客戶,約占總數0.8%,同時,公司CEO衛哲、COO李旭暉因此引咎辭職。
消息一出,阿里巴巴股價應聲下挫,市值兩天蒸發了約80億港元。這場非正常離職事件引起了大眾對阿里巴巴B2B久違的關注,與此同時,它也引發了業界對B2B行業的質疑聲浪。
量刑過重?
對于衛哲的引咎辭職,業界首先質疑的就是:量刑過重。
“100個做外貿的人中,有99個都遇到過騙子。”寧波市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朱秋城是有七年“網齡”的老網商,他在表示,商業欺詐在現實生意場上也在所難免,在上網做生意之前,他們在廣交會上也遭遇過騙局。“有些騙術連我們這種久經商場的生意人都分辨不出,別說阿里巴巴的普通銷售人員了。”
對阿里巴巴而言,交易欺詐投訴確實不是個新問題。從2010年第三季度開始,阿里巴巴已經著手關閉涉嫌欺詐賬號并采取措施以圖解決問題,當季共清退1200多家不誠信出口企業。后來,阿里巴巴還委托專門的調查小組,對上述事件進行了獨立調查,先后有近百名銷售人員接受了包括開除在內的多項處理。
資深互聯網評論家謝文指出,供應商客戶存在欺詐問題實質上是由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決定的。據記者了解,以阿里巴巴、中國制造網,環球資源網為代表的B2B網站主要提供的僅是供求信息和交易平臺,而對商家資格的認證,只能依靠一些第三方認證公司來完成。而即便是操作規范的國際認證公司也缺乏統一標準,再加上B2B平臺一味追求規模增長,內控不嚴,網絡欺詐已經是久治不愈的行業頑疾。
而對于衛哲,著名獨立IT評論人洪波的評價很具代表性,他指出,2007年上市前,阿里巴巴季度營收規模約5億元,季度凈利約1.5億元。2010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營收14.5億元,凈利3.66億元。三年間,營收增加2倍,利潤增加1.44倍。“阿里巴巴B2B業務是超過10年的老業務,是電子化水平極低的中介業務,期間還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取得如此業績,這就是衛哲的貢獻。”
B2B困局
“我相信阿里巴巴能為維護價值觀做出犧牲,但無論怎么說,長期不理想的股價都應該是阿里巴巴B2B執行團隊離職的核心原因之一。”一直致力于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實踐研究的億邦動力網CEO鄭敏坦言,阿里巴巴的換帥風波客觀上確實引發了業內一波對B2B模式的質疑聲浪。
阿里巴巴上市之前,正值中國B2B行業經歷過一段高速成長期。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陸港股,首日大漲192.59%,市值超越百度、騰訊,一躍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但隨狂喜而來的卻是一輪慘跌,2008年3月18日,阿里巴巴股價最終報收于12.2港元,一舉跌破發行價。之后三年,阿里巴巴股價一直疲軟,再也不復當年勇。
“阿里巴巴上市似乎成了B2B行業衰落的開始。”很多業內人士都有這種感覺。2007年之后,鮮有營收過千萬的B2B平臺出現,更重要的是:“會員+廣告”的單一服務模式,似乎越發不能滿足多層次的用戶需求。但與此同時,B2C和C2C市場卻是風生水起。易觀國際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B2C市場規模達到1040億元,環比增長373%,麥考林、當當相繼赴美上市。而同屬阿里巴巴集團的C2C業務——淘寶2010年交易額更是連續兩年翻番,達到了驚人的4000億元。
“無論從整個電子商務行業還是阿里集團的內部看,B2B的成長都太慢了,這也是阿里巴巴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佳的根本原因。”一位接近阿里巴巴集團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從阿里巴巴的業務看,針對外貿企業的“中國供應商”會員數量從2007年就開始出現增速放緩,之后雖然通過推出“出口通”變相降價,但到2010年,市場再度呈現飽和狀態。
對此,鄭敏指出,由深層次服務產業鏈和新興市場啟動的第二輪電子商務需求變革時代已經到來,而中國的B2B網站還沒有做好準備。“服務升級需要時間,我們可能還需要在簡單信息服務和瘋狂電話銷售模式中飛一會兒。”但他同時強調,這并不是說B2B沒希望。
“畢竟阿里巴巴B2B每年的營收依然有30%〜40%的增長,而一些面向制造業或面向外貿的垂直B2B網站如‘敦煌網’、‘我的鋼鐵網’等都有不錯的表現。”鄭敏進一步指出,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電子商務服務的成熟度也會越來越高,會吸引更多的企業上網。“中國B2B電子商務應用確實需要新一輪的服務創新,行業變軌,阿里巴巴責無旁貸。”鄭敏說。
本文經授權 由易分銷發布,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cctviv.com/college/news/1444.html
《免責聲明》如對文章、圖片、字體等版權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