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借電子商務抵御成本壓力 拓展銷售渠道
隨著CPI持續走高,國內的中小企業在生產環節的各項成本不斷上升。如何應對日益飛漲的成本壓力,也成為眼下企業最為關注的話題。近日,“全球十大網商巡回論壇”在廣州舉行,來自廣州、南海、東莞等地的1000多家企業主就針對“如何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抵御通脹壓力”這一論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原料價格上漲致成本上升
“包括上游原材料價格傳導、員工工資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今年企業的成本同比上漲至少在10%左右。”南海一家禮品包裝企業負責人溫小姐告訴記者。
今年1月—10月,國內CPI累計同比上漲3.0%,已超過年度通脹控制的目標。就CPI走勢而言,7月至10月呈逐月上升趨勢,單月CPI分別為3.3%、3.5%、3.6%和4.4%。市場普遍預測,11月CPI可能會繼續走高。
國內宏觀界主流觀點認為,本輪通脹屬成本推動型通脹,生產環節各項成本不斷上升,導致物價全面上漲;而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流動性過剩,則為通脹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環境與助力。其中,生產成本的提高主要表現有三:一是劉易斯拐點逼近,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減少,勞動用工成本增加;二是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推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三是隨著環保標準的提高、監管力度加強,也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
利潤縮水企業不敢接單
來自省外經貿廳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企業用工成本普遍提高20%左右,企業原材料購進成本普遍增長10%,鋼材、銅材、塑料、棉花等主要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20%以上,同時運輸、用電成本也有明顯提高。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外貿企業的成本,本來就已經很小的利潤空間被擠得所剩無幾,企業一不小心就可能面臨虧損。
“現在很多外貿小企業不是缺訂單,而是有單不敢接,最主要原因就是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讓外貿訂單成了‘燙手山芋’。目前,大多外貿企業更傾向接一些‘短平快’的訂單。”阿里巴巴廣東大區總經理楊子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成本壓力正在促使不少企業加速轉型。
“我們現在的外單已經很少了,只是維持了幾個老客戶,因為國外的訂單利潤越來越低,但客戶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我們現在接的訂單都是來自于從電子商務平臺上開拓的國內新客戶。”溫小姐告訴記者。
借道電子商務降低成本
“成本上漲壓力之下,企業通常有以下兩種做法:一是提高售價,將上漲成本轉移到客戶手中,由客戶承擔最終壓力,由于通脹的持續性,這一做法顯得過于簡單粗暴,容易引起了經銷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的極大反感,也對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帶來極大沖擊。二是企業獨自承擔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通過生產制造等環節的改善進行內部挖潛,抵消一部分,用自身利潤彌補一部分。”揚子江說,頻繁、巨大的上漲幅度,使得企業陷入了用自身利潤應對通脹的尷尬境地。
在此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借助電子商務來化解飛漲的成本壓力。
溫小姐說,電子商務幫助企業降低了至少50%的經營成本。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展會費用方面,原來每年需要上百萬的參展會,有了電子商務之后,每年的參展會大幅度減少;在差旅費用方面,以前每個業務員能夠維護10個左右的客戶,經常要出差去維護客戶關系?,F在直接通過電子商務,一個業務員可以維護上百個客戶,而且不用去出差維護,這樣差旅成本就降低了50%。“現在很多客戶部不需要來驗廠,每年業務招待費大概可以節省20萬左右。”
本文經授權 由易分銷發布,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cctviv.com/college/news/894.html
《免責聲明》如對文章、圖片、字體等版權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