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電子商務時代的鄉村駐軍
正當電子商務在城市里如火如荼開展的時候,農村電子商務卻在不被人關注的廣大農村悄然孕育和成長。
誕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中國電子商務一開始就用兩條腿在走路,人們將熱烈的目光投向了城市電子商務,卻忽視了農村電子商務從孕育到成長的過程。而今,悄無聲息中,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日漸壯大,其為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更是不言而喻。伴隨著轟轟烈烈的電腦下鄉運動,業內人士預言,未來幾年,農村電子商務將呈爆發性增長。
混沌之初
浙西南湖源鄉下溪村地處偏僻山區,這個擁有109戶的自然村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村后兩個山塢里的楊梅。從1987年開始種楊梅,下溪村楊梅年產量已經超過十萬斤。然而下溪人卻高興不起來,“楊梅的銷路一直打不開,今年更是降到了每斤四塊錢,還是賣不出去,大片楊梅都爛在了山里。”村支書何定良心疼之情溢于言表。當然本故事是有著一個良好結局的,轉機發生在農村中國將下溪村的楊梅資源搬到網站上進行重點宣傳。幾天之后,下溪村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變化,許多游客慕名而來,由于采摘免費,帶走每斤均價3元,較市場價10元優惠許多,再加上楊梅生長于純天然環境中,無污染無化肥,一下子下溪村漫山的楊梅打開了銷路。村支部副書記章生友欣喜地說:“這幾天每個人每天都能接待150人左右,每天的楊梅銷量有五六千斤!”章生友還表示,楊梅的熱銷也帶動了周邊農家樂和景點人氣的上升。
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鎮蘭田村的陳阿婆,看到村里人都在網上賣東西也動了心。現在家里每有吃不完的雞鴨,她就跑到村里的茶葉店,交上一塊錢,請信息員幫忙在網站上發布售賣信息。福建省南安市蘭田村黨支部書記、村長潘春來說:“這種情況在我們這里很普遍。”
身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中國移動“信息站”則促成了陜西周至縣三灣神舟行綠色蔬菜專業合作社與西安市人人樂超市的聯姻,通過平臺,從未謀面的農商雙方達成了西紅柿、青瓜等六個品種蔬菜20噸的交易,交易金額約4萬元。據悉,農商對接服務平臺建成2年多來,發布各類信息6500余條,收錄企業信息超過100家,達成交易4400個,交易額突破2.5億。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張周平對《互聯網周刊》記者介紹說,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網上貿易市場,可以迅速傳遞農林漁牧業供求信息,幫助外商出入屬地市場和屬地農民開拓國內、國際市場。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主要業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鄉村旅游、特色經濟、農家樂和招商引資等。記者在北京周邊各鄉鎮的網站上也看到了以農家樂、特色產品為主營業務的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已經給農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切實的改變。
在采訪中,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業務目前還是以B2B、B2C為主。農村電子商務的用戶除了農民個體用戶之外,還有鄉鎮企業,而后者其實是農村電子商務的主要用戶以及最初需求者。目前,依托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很多企業甚至個人開始規模化經營,并且從中受益良多。在365農業網“豬業專題”的江蘇世友良種豬繁育場場長趙孟飛對《互聯網周刊》記者說,自從多年前接觸農村電子商務網站以來,種豬銷售一年比一年好,現在已經形成了規?;洜I。據悉,目前該公司的業務90%都來自互聯網。如果一個吉林的用戶想購買其公司蘇太原種母豬的話,趙場長建議可先期購買十幾頭試養,他會聯系好貨運,待對方通過銀行將80%錢款匯來,蘇太原種母豬便可通過貨運到達吉林。余款可在種豬運到目的地后補寄。而在中華畜牧業信息網,新陽機械公司孔經理也對《互聯網周刊》記者表示,“我們目前大部分的訂單都是通過農村電子商務網站達成的”。
業內人士將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分為三層:一是初級層次,主要為農產品交易提供網絡信息服務;二是中級層次,除提供供求信息,還提供網上競標、網上競拍、委托買賣等在線交易形式;三是高級層次,除提供信息外,力求實現交易貨款的網上支付。由此可見,我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對于只有在第三階段才會出現的第三方支付的需求還是零。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4月15日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農村有超過1億互聯網用戶,僅占中國農村人口的15%。農村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和農村互聯網用戶的快速增長一樣,都尚待時日。
路在何方
一個普及電子商務的農村對于農民與鄉鎮企業來說有著無限的吸引力。從浙江省在農村推廣電子商務農民的反應中就可以看出來。來自66個試點鎮的群眾均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但農民都不太會使用網絡,請政府和電信多開展一些培訓來教我們使用平臺,這樣才能長期發展下去。”慧聰農化網的一位姓錢的負責人認為,電子商務會給農民帶來切實利益,比如,農產品銷路更寬,購買農資產品渠道更多,可以在網上結交農科專家,從而對于科學化種養有很大幫助。
業內人士稱,實現農村信息化,農村電子商務需先行。未來要實現農民依靠互聯網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依靠互聯網縮小城鄉差距和東部與中西部差距、依靠互聯網穩定發展農村社會經濟、依靠互聯網提高農民的精神文化素質的目標,農村電子商務始終是排頭兵。
但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仍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基礎問題。
河南慧聰農化網負責人對《互聯網周刊》說,“我所了解的大部分河南農村,電子商務還未形成。首先是基礎通信設施不到位,一些窮鄉僻壤,連電話線都沒通過去。其次,除了一些進城打工返鄉的年輕人和在外讀書的年輕人外,普通農民和中老年還沒有電子商務的意識。目前使用電子商務業務的都是縣一級和鎮一級的經銷商,在進行物品大批量的采購時,會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但農村基層農民采購商品時,基本上還是會沿襲市—縣—鄉—鎮—村這種傳統的分銷方式。”他的話道出了中國大部分農村的供求現狀。目前,中國農村電子商務存在地域發展不均的問題,總體而言,東部沿海地區要遠遠好于中西部地區,這種態勢恰好與中國各地域內主要城市電子商務發展的態勢相吻合。
長期以來,由于中國農村人口多、經濟基礎差和底子薄,農村教育相對落后,使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對電子商務缺乏足夠的信心,對網絡經濟的作用認識不清,這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張周平認為,政府應當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幫助農民樹立網上營銷與消費的新觀念?;勐斵r化網的錢先生對農民與農村頗為熟悉,他說:“老百姓普遍有跟風心理,今年誰種大蔥掙錢,明年大家都種大蔥。只要讓農民看到電子商務確實給農民帶來利益,并且有政府帶動,那么一定會普及的。”與此同時,他又提出,“在普及和教育上,政府完全不必花費太多,投入太多,因為農村有大學生村官,把這個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就可以了。我接觸的大學生村官,絕大部分都有這種先進的思想和意識。”
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國農村網絡通信基礎設施、網絡技術、網絡管理信息內容、資費水平、通訊速度、安全和保障條件各方面都難以適應高速發展的電子商務的要求。然而,完備、高效的基礎設施和通信設施是電子商務迅速發展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今年5月,工信部印發了《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和服務基本規范(試行)》,要求各地建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并保證皆接入互聯網。有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農村的基礎網絡建設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從而達到支撐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目的。
目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極其缺乏。農業網站的建設和維護,農業信息的采集和發布,農業市場行情的分析和反饋,農業市場的管理和調節,都需要專門的人才。因此,要培養新一代“電農”,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對于在電子商務農村推廣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幾個問題,張周平開了一張總藥方:農村電子商務不是一方能做好的,需政府、運營商和農民三方明確各自職責、密切配合:政府應做好監管信息真假、信息市場規范,方向引導的工作。但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去承擔其他角色的任務,不能大包大攬解決全部問題;運營商的任務是把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路鋪好。只有寬帶進了村入了戶,信息化建設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農民自身則要加強網絡知識的學習和提高,熟練掌握互聯網應用。
由此可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網站、農民都應做出更多的努力,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只有上游商家和消費終端對話平臺在農村落地,今后農產品才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走得更遠。
本文經授權 由易分銷發布,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cctviv.com/college/news/552.html
《免責聲明》如對文章、圖片、字體等版權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