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京東商城不再低價的內幕
據云南信息報報道。低價,尤其是3C類產品的超低價策略,曾經是京東網上商城在一片B2C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法寶,讓其在短短的三四年時間里迅速超越經營十年之久的B2C雙巨頭——當當和卓越,名列僅次于淘寶商城的B2C百貨商城的榜眼。盡管京東商城仍然沒有實現盈利,但是占據了偌大市場份額的京東商城一直在重復講述“規模出效益”的故事。
然而現在,對京東商城熱銷的三十余款產品抽樣價格對比中,京東最多有約四成的產品是幾大B2C網站中價格最高的。(因價格采集時間不同,數據會有變化)京東商城為何不再低價?如果價格不再最低,京東商城將會怎樣?
為何不再低價?
看起來,自去年年底融資之后的京東,正在努力改變過去“虧本賺吆喝”模式而努力在低價與利潤間游走。
筆者于上周對一系列市場熱門的各種產品,進行了一個比價檢索。在這個熱銷產品抽樣價格對比中,京東商城僅有不到二成為最低價,而最低價中,相當部分沒貨。比如,佳能500D套機(EF-S18-55mmf/3.5-5.6IS)在京東的標價是4799元,比蘇寧的4399元、國美庫巴網上的4399元、當當網上的4248元,甚至比新蛋網上的4599元和卓越的4409元都貴。
京東商城稱,在電子商務行業,規模化能夠降低采購、倉儲、配送等成本,形成規模效應,從而提高企業效益。清科公司互聯網分析師雷中輝認為,這與京東越來越趨向于走“合作聯營”的模式有關。果真如此,就意味著,京東對自己網站上產品的價格控制權轉變成了一種管理。
即使低價不再,目前,京東商城并不認為業績受到了影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和支持京東商城,京東的業績也在高速增長。”問題仍然存在,如果京東的價格不再最低,未來可能會影響到京東商城的規模。通常的認識是,B2C行業的成功邏輯就是“規模效應”。
“下家”變“上家”
隨著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今日的京東商城已今非昔比,采購量逐漸龐大讓京東商城在供應商面前的話語權也在變強。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從3C、家電到百貨,京東商城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依靠迅速擴大的銷售規模開始復制國美和蘇寧的模式——先依靠承諾銷售量或者以定制的形式包銷一個巨大數額的量,拿到一個絕對的低價,再通過這個低價的優勢把貨出給其他經銷商,完成出貨任務后再向供應商要返點收益。
很多廠家對京東商城的評價是“其實就是一個披著電子商務外衣的傳統渠道商”。而讓他們感受最深的則是,京東商城招聘了很多國美、蘇寧的人,一些不規范的操作手法已經與傳統零售商壓榨供應商時別無二致。被延長的賬期
目前,京東商城經過了多輪融資。最近一次宣稱其融資總規模更是達到了5億美元。
京東商城供應商的感覺是,京東在倉儲配送上的巨額投資擠占了大部分現金流。2008年時什么時候結賬京東都給錢;2009年時的實際賬期為一個月,2010年的合同上一般都簽一個月賬期,但實際是兩個月結;到了2011年,合同賬期已經延長到了兩個月,實際賬期則為90天。只有一些大品牌,京東才現貨交易。
對于不斷延長賬期,京東商城的解釋是“京東成立以來,與供應商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今年我司并沒有發現這樣的抱怨增多,反倒是供應商伙伴急速增多,由于銷售增長迅猛,很多新老朋友還主動提出更好的合作條件以支持京東業務發展”。
京東商城在賬期上的變化也讓外界開始猜測它做圖書的目的。業內人士稱,3C、家電的賬期約為12到15天,百貨的賬期為60天,只有圖書的賬期可以達到100天,有的甚至能達半年——對于京東商城來講,圖書能夠帶來更長的資金占用,做實資金鏈,或者用這個現金流再去做生意等。
本文經授權 由易分銷發布,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cctviv.com/college/news/1314.html
《免責聲明》如對文章、圖片、字體等版權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