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B2C網站吹出多少泡沫
“現在只要你說是做電子商務的,就立馬一大堆投資人追著你。我們自己都看不懂了。”京東網上商城CEO劉強東如此自嘲。
在2010年,16億美元以上的風險投資進入電子商務市場,加上傳統零售商進入的資金,超過20億美元。尤其是麥考林、當當網相繼上市,讓風向標從B2B和C2C導向B2C,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
2010年末,凡客誠品完成1億美元的第五輪融資;好樂買宣布完成B輪融資,金額1700萬美元;同時,傳出夢芭莎完成總額接近6000萬美元的第三輪融資,而京東商城更甚,被傳已完成總額超過5億美元的C輪融資;2011年初,樂淘網又宣布第三輪融資到賬,總金額2億元……無一例外,以上均是B2C的代表。
其實,前車之鑒近在眼前。名噪一時的B2C服裝網購品牌PPG,在大規模的廣告營銷中轟然倒下;一直揚言干掉國美的家電B2C網站世紀電器,由于供應鏈斷裂,最終被國美收入麾下;在美上市的B2C第一股麥考林,也由于涉嫌過度包裝業績而遭到華爾街的質問。
“基數已經足夠大,如果翻倍,再漲上一個多億,就是三億購物網民,和全體網民數差不多了,那就太瘋狂了,那是不可能的,有20%-30%的增長就不錯”,樂淘網CEO畢勝稱。
“大家都在瘋狂的跑馬圈地,大部分是VC在推動行業往前走,大部分網站只能叫‘能用’不能叫‘好用’,在用戶體驗上差的很遠,獲得融資的企業同質化程度也比較高”,電子商務服務商興長信達董事長劉磊直言。
在一輪一輪高額融資之下,搜狐、新浪首頁通欄已是滿眼的電子商務網站。燒錢的跡象越發明顯,百度競價排名、360網址導航等網絡廣告費也開始水漲船高。
“泡沫確實有,其實任何一個行業在成熟之前的三到五年都是有泡沫,而電子商務現在正是到了泡沫期,通過十年的煎熬,從被不看好或者被懷疑,到現在都堅定這個行業是一定能做成的,于是會有無數資金盲目的進來,把整個行業吹一個泡沫出來。”但是,劉強東強調,這個泡沫早晚是要破的。他堅持認為是在2012年下半年,最遲是2013年的時候,整個行業會重新的趨于一個平靜,會進入一個平穩期。
而凡客誠品CEO陳年則不認同“泡沫說”,他稱,即便有泡沫也是需要的,因為需要資本的支持,這樣才可能有大發展,他更看中以數字說話、“結實”的生長。
B2C掌門各抒己見、各有道理。關鍵是,2011年B2C網站究竟該如何穩健增長,才能“剩”在2012年呢?
加法與減法
如今,一家從3C產品起家的網站開始賣圖書、一家主營圖書業務的網站開始賣3C產品。目標只有一個,向百貨類擴張,做成中國的亞馬遜。
亞馬遜最早由圖書生意做起,而后不斷地擴充品類,同時進行開發平臺戰略,得以形成如今一統江湖的態勢。
在中國B2C市場,效仿者紛紛涌現。
2010年12月30日,京東商城開放平臺正式上線,“品牌直銷”頻道對外開放,已有包括依波表、五糧液、佐丹奴、愛帝、皮爾卡丹、迪斯尼等500個品牌,近10萬種商品入駐京東商城。
“以前,京東是典型的自主式營銷,所有東西都是京東賣給你,如今吸納品牌進駐后,一部分業務相當于淘寶商城的模式,既是商城也是平臺;當當網在幾年前就開始做‘店中店’,但做的不紅不火,最近又開始重點抓起來;卓越亞馬遜也宣布在一季度開放平臺”,易觀分析師陳壽送稱。
“開放平臺也是被逼出來的,花費了大量成本獲取的流量卻消化不了,只能通過開放平臺,讓別人幫他消化”,畢勝直言,開放平臺能使得IP轉化率變高、成本會均攤掉,同時,整體交易額會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阿里巴巴、淘寶在淘寶網上聯合開設了一家綜合性購物商城,將原本沒有自主品牌的小商戶以“無名良品”來統一推廣,并收取賣家一定的入駐年費。同時,凡客誠品也宣布在2011年啟動“平臺共贏”計劃。
可見,平臺式“加法”,意在分攤成本。而多產品線“加法”,則意在提高毛利。
陳壽送認為,當京東商城和當當網在3C和圖書市場做到網上銷售渠道占比的極致,實際上,盈利極限也就到了,只有通過橫向擴張來滿足未來的增長。
劉磊指出,這種擴張中暗含著沃爾瑪、家樂福等傳統零售渠道的商業規律。在產品毛利配比模型上,京東商城已能接近“5平3賺2負”,即50%產品加上服務成本是不賺不賠;30%是暴利產品,20%是促銷產品,基本以賠本在做,或者說是利用“長尾模式”來經營。
然而,互聯網史上已有規律,一個細分領域真正爆發后,過三至五年有90%會死掉,剩下10%活下來,其中只有1%能做大。
如果說,京東商城憑借天價融資、當當網憑借IPO資本,可以盡可能做加法,那么剩下9%的企業,似乎只能做“減法”。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兩年,將是平臺化與垂直化共舞的時代,搖擺于兩者之間的B2C網站似乎不再有機會。
越做越重
上市之后的當當網宣布讓利4000萬、京東商城以8000萬跟進,最后卓越亞馬遜跳出來,聲稱以1億元促銷。
對應的現實卻是,因為物流不給力,本來可以在2011年完成的300億-350億銷售額,劉強東只能定下260億的目標。“物流永遠是京東商城的大挑戰”,他坦言。
陳年也開誠布公,“我聽到最多的還是斷貨、斷貨、貨為什么還沒送到,在北京的大庫房過幾個月恐怕也不能用了”。
基于互聯網的B2C網站,似乎越做越重了。
互聯網資深觀察家謝文曾經問過劉強東一個問題:京東商城是準備做互聯網,還是用互聯網?劉強東的回答是后者。這讓擁有互聯網情結的謝文有些失望,在他看來,B2C應該是一家輕公司。
然而,正如劉強東所言,“我也巴不得將物流外包,可是,國內沒有一家物流公司能把我的規模接下來。包括沃爾瑪,也是B2B模式,送到門店,而京東的模式是到個人,我們建立的庫房面積22萬—26萬平米,絕對超大型的,達到幾百萬種產品,客戶只是買其中一個小商品,如果讓出貨人跑,要在幾十個這樣大的地方拿下來。”
可見,信息化管理、倉儲、配送、POSE機或者上門支付等等,每一個細節都充滿壓力。
“拿到融資后最先要完善的就是物流,要更快的出貨”,陳年稱。
劉強東也表示將持續性的投資物流,他的邏輯是:現在京東的銷售額相對物流未來的投資還很小,使得財務成本大幅攀升。但是,隨著銷售不斷地攀升,物流投資的絕對值可能還會保持不變,但是對于未來更大的銷售規模而言,它均攤的比例將大幅度下降。
本文經授權 由易分銷發布,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cctviv.com/college/news/1236.html
《免責聲明》如對文章、圖片、字體等版權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